小儿鼻泪管阻塞
在眼科门诊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父母抱着才出生几周的小宝贝,忧心忡忡的描述着:“我家小孩的眼睛不管有没有哭泣,经常都是水汪汪的,到底正不正常呢?”眼科医师张朝凯指出,事实上,眼泪是由主泪腺及副泪腺所分泌,负责眼睛的滋润,而多余的泪水就经由泪液的排泄系统,从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一路通达鼻腔,当有些疾病造成分泌太过旺盛,如眼睛发炎、睫毛倒插等,或则是鼻泪管阻塞,都会导致溢泪,出现水汪汪眼睛的现象。
小儿鼻泪管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在鼻泪管的末端接近鼻腔的位置有一薄膜,应于出生时自行打开,若无法开启,就会导致泪水逆流回眼睛,临床看起来就是泪眼汪汪,有时泪囊会膨大,甚至发炎、感染,造成急性泪囊炎。
根据统计,约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的新生儿会产生鼻泪管阻塞的现象,以台湾地区每年三十万新生儿来计算,全国每年约有一万名新生儿会有鼻泪管阻塞的困扰,还好大部分的小儿鼻泪管阻塞都会在六个月之内自行缓解,仅有少数须用手术的方式加以治疗。
临床研究统计发现,鼻泪管阻塞的发生率,男女均等,并无明显的遗传倾向。若怀疑有鼻泪管阻塞,首先要观察眼内眦至鼻梁中央,即泪囊所在的位置,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手指轻压泪囊是否有脓液从泪点逆流而出,如果有以上症状表示合并有急性泪囊炎,要先以抗生素治疗,待症状消失后再处理鼻泪管阻塞,确定诊断鼻泪管阻塞要靠探针冲洗泪管。
而若有阻塞现象,则冲洗液无法到达鼻腔。另外,可以泪管通条直接探索泪管,用来判定阻塞的位置,对于小儿鼻泪管阻塞,泪管探测术不仅是诊断的方法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张朝凯医师表示,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方式,最主要是取决于孩童的年龄,若是在出生至六个月这段期间发现有鼻泪管阻塞,因为大部分的病童都会自动缓解,因此采取保守的治疗方式,教导父母先以温水热敷,再以洗净的双手,利用食指指腹,一手按住泪点开口,另一手食指由上而下,自泪囊往鼻泪管方向按摩,重复几次,目的就是利用按摩所产生的内压将鼻泪管末端的薄膜撑开,原理就像挤牙膏样。
而六个月至一岁半的婴幼儿,这段时期,假如鼻泪管阻塞的现象依然存在,则自行改善的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必须采取较积极的治疗方式,首先可使用泪管探测术,将通条由泪点至鼻泪管,再由鼻腔穿出,可将阻塞的薄膜打开,约有九成的病童经过一次手术就能治愈。
若阻塞的情形再度发生,则可考虑除了泪管探测术外,再加上泪液排泄系统内留置软性通条,用以确保通道顺畅,一般留置的时间约须六个月,大体说来,手术并不会很困难,但是因为小孩无法合作,必须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医师透露,仅有极少数经由泪管探测术及泪管通条留置术后,仍无法将鼻泪管阻塞的情形改善,这个时候只好进行所谓“泪囊鼻腔吻合术”,就是不经由鼻泪管,直接将泪囊与鼻腔打通,做一个永久的通道,但是因为这一种手术会伤及眼眶骨,为了避免影响幼儿眼眶骨的发育,最好等到三岁以后,眼眶发育定型了,再进行手术较为理想。
张朝凯医师强调,鼻泪管阻塞虽然不会造成失明,但是成天泪眼汪汪,是相当恼人的问题,也容易引起泪囊发炎,医师的责任就是要确实告知父母整个疾病的过程,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让父母能够安心,以免病急乱投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造成小儿泪眼的原因,除了鼻泪管阻塞之外,眼睛局部外伤、感染、发炎、睫毛倒插等因素都有可能,必须将其他可能的原因排除后,再针对鼻泪管阻塞,进行有系统的治疗,方为良策。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