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孩子为何不愿与你沟通
1.伪沟通让孩子对家长封闭。
前面已经说过,亲子沟通是一个包括信息传递、信息反馈、情感渗透等因素在内的互动过程,它既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接受,更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但在现实的亲子交流中很多沟通往往是单向的传递接受或者是单向的、一厢情愿的信息传递,没有积极的情感交流,或者是因为家长不当的表达和反应方式使信息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而被孩子排斥。在这种亲子沟通过程中,沟通其实是无效的或者是效果被打了折扣。这种沟通就是“伪沟通”,这是这种“伪沟通”的接连出现导致了孩子对家长的封闭。而所以出现“伪沟通”更多的因素还在家长身上,家长或者坚持家长权威,或者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或者忙于工作,或者抱着过于功利的目的和孩子交流……上海第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关于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显示:一种只谈学习没有情感交流的“伪沟通”正成为沪上高中生与家长交流的通病,这也说明伪沟通已经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2.权威意识过重让孩子拒绝与家长交流。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的权威意识普遍较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跟孩子交谈时,家长往往以长者自居,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有些家长不管自己的话有无道理,都要求孩子必须听从;有些家长在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时,往往不加掩饰地嘲笑孩子幼稚、可笑;还有些家长在孩子说话时一边低头做事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这些行为的出现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慢慢地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和沟通。
另外在在这里必须单独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家长言行不一、不守信用。自己在家里定的规矩孩子必须做到而自己可以做不得,孩子做不到时要训斥甚至惩罚,自己做不到是则想法设法地找借口为自己解脱。这么做不仅仅破坏了家里的一些行为准则,也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大降低。“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曾子所以杀猪给儿子吃是因为妻子到集上买东西时给孩子说:“你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答应了孩子,如果不杀猪给儿子吃则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所以曾子最终杀猪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3.过于“自我”,以成人的意识为主导,导致孩子觉得家长“不可理喻”。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也是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也一样会有不同。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习惯性的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判断就会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也许有时看着孩子因为一件“小事”伤心流泪时我们会说:“多大点事,还值得流泪,真没出息!”是啊,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那件事可能的确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在孩子眼里和心里可能就是很大一件事,就是很难迈过去的一道坎。如果我们做学生时有过写日记的习惯,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初中看小学时写的日记或者高中时看小学、初中写的日记,那时我们是什么感受?肯定是觉得自己写得真幼稚、真好笑,但我们在小学、初中写那篇日记的时候我们觉得幼稚、好笑了吗?没有,我们写得很认真!所以后来觉得它“幼稚”、“好笑”是因为我们站得起点不同了。
如果们总是以成人的意识为主导,总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我们肯定就会觉得孩子的很多行为难以理解甚至幼稚、可笑,而在孩子的眼里和心里那就是他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反应也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甚至会觉得家长不可理喻。所以,在和孩子交流沟通时要学会蹲下身子去和孩子交流,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去理解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孩子,才能真正地用心去和孩子交流和沟通。
4.“无知”及不谦虚的态度让孩子和家长话不投机。
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在20世纪初预言,人类的发展历史经历三种文化,我们的祖父母年轻时所学到的东西够用一辈子,是“前喻文化”,已过时;我们的父母年轻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只够用半辈子,现在已是“并喻文化”;今天的父母年轻时所学的东西只够用1/4或1/3辈子,将要进入“后喻文化”。在后喻文化时代更多的是老一代人要向年轻的一代学习。在21世纪已经开始近十年的今天,孩子了解的很多东西我们并不了解甚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在研究C语言、编程的时候可能我们连最简单的打字还不会。
在几十年前,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父母也许并不需要专门学习什么,凭着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从父辈那里获得的经验来开展家庭教育就够用了。但作为当今的家长,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迅速,各种文化相互交汇,信息渠道日益多元,面对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仅仅靠成长经历和从父辈那里获得的经验已经不行了。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在学习中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在学习中了解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沟通。作为家长,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也要谦虚一点,要敢于向孩子学,善于向孩子学。家庭教育过程中,在我们向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遇到你不会的问题当遇到孩子的质疑或者戏谑时也要学得幽默、风趣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小孩还说我……”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既无知又不谦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不愿和你交流了。
5.家长在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存在问题,功利性目的过强。
亲子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让有形的和无形的“家”变得温馨、幸福的途径,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的家长认为当对孩子的教育遇到问题时才需要沟通,通过沟通来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家长说我又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忙自己工作,哪有时间在和孩子沟通;有的家长认为沟通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从而好好学习,考出一个好的成绩……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存在问题的。遇到问题了再去和孩子沟通,用临时抱佛脚的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又有多少能够奏效?难道我们真的忙得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也没有了吗?沟通过程中难道仅仅是父母需要理解吗?孩子需不需要被理解?沟通的目的如果定位在“考出一个好成绩”是不是太过于功利了?以此为目的的沟通交流很难真正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关系的形成。请记住,亲子沟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家人感觉温馨、幸福,获得归属感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实现某一功利目的的手段,可能它的作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了。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